昨天,第六届新少年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完美收官,在余华、叶兆言、袁敏、海飞、王宏图、许结、陈建新、方卫平、郑重、烽火戏诸侯等专家评委的认真评审后,颁奖典礼现场公布了获奖名单。
本次比赛分为小学、初中、高中三个组别,特等奖一名,三个组别分别评出一等奖5名、二等奖10名、三等奖20名,总共106位选手从颁奖嘉宾手中接过了红彤彤的获奖证书。
同时,面向中学生的首届“新声代”议论文赛也华丽落幕,60位中学生获得了一二三等奖。
写800多字挣了10000元
五年级小女生拿走特等奖
杭州九莲小学五(3)班女生马思齐站到了舞台的最中央,她打败了一群初中生、高中生,获得了第六届新少年作文大赛的特等奖,奖金10000元。
余华给马思齐颁发特等奖
她获奖作文的题目是《体育课——内脏故事》,描述了体育课上,内脏在自己身体里翻云覆雨的状态,生动有趣。
“我特别怕跑步,每次跑步,我的肺就像快要爆炸了一样。”马思齐说,现场写作时,看到“体育课”这个题目,她立刻想到了自己在体育课上的痛苦状态,“这篇作文,我是一口气写完的,大约只用了40分钟左右。”
五年级的马思齐
体育课——内脏故事
杭州九莲小学五年级三班 马思齐
体育课不仅是给人上的,也是给人的内脏上的。周四体育课上,我体内的内脏经历了魔鬼训练。
“这次练什么呢?”肺问。
“不知道啊,想必又是跑步吧。”心脏漫不经心地说。
“不要啊!”肠子在一旁哭开了,“主人跑步我就晃,顶到了主人就害得她肚子疼,还给我一个‘缺乏运动’的罪名……”
这时,我们排成了四路纵队,站在操场上。老师发令:“今天跑步508耐力跑,男生1分46秒达标,女生1分50秒达标。”这句话使我心中慌起来,因为我的跑步从来没达标过。
“做好准备吧,今天跑步。”我对内脏说。“不要啊!”内脏立刻抱作一团。
大家如同流星在天空飞过一样在跑道上飞过。我鼓起勇气,抬起僵硬的腿跑出去。
肺开始工作了。它一张一合,随着我跑快,它也越来越快地收缩,可速度跟不上,令我产生一种窒息感。我对肺上气不接下气地喊:“快点!把你给撑大点!”可肺却说:“我……我快要爆爆爆……爆了!”它挤压着我的胸部,像一个快破的大肉气球,把脸涨得通红。
“你的‘活量’还不够大啊!”抖动的肉乎乎的肠子说。突然,可能因为肠子分心了,它痛苦地一抖,往左一扭,转了个圈。因此,我的肚子剧烈地痛起来了。这是一种极痛苦的感觉,呼吸困难加肚子绞痛,眼前阵阵眩晕。
凉风吹过脸颊,似乎有丝丝雨水被带下,我的速度慢了下来。与此同时,心脏正在小小的昏暗的房间中跑步,这样才能使有力的肌肉跳动起来。它出了许多汗,流着泪说:“主人,加油!”那时候,我突然清醒了。心脏与我,与所有内脏拼尽全力,冲过了终点。
“XXX,1分50秒,达标了!”体育老师高兴地喊道。我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内脏。“我们进步了!”内脏兴奋得又抱作一团。
休息时间,我问内脏:“你们下次还想上体育课吗?”肺、心脏异口同声地回答:“想!”肠子却在一旁不高兴地努着嘴。它不太高兴,因为它到现在还没翻过来呢!
体育课是对身体的磨炼,也是对内脏的磨炼,更是对心灵的磨炼,只有勇敢地冲向前才能取得成功,光吹嘘是没有用的。跑步过程是艰苦的,但只要默默地怀着一丝不苟的精神努力,你一定能冲向终点。希望我的内脏们能记住这些道理。
颁奖词:
《体育课——内脏故事》构思巧妙,是一篇充分展现童心的好作文。生动活泼,既能出其不意,又能不失分寸。作文大赛的目的即希望通过比赛引发同学们的写作激情、提高同学们的写作水平。在写作文的实际过程中寻找快乐,充分享受这些快乐。马思齐同学的这篇作文显然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。 ——著名作家 叶兆言
她的一篇美食分析
找出大家忽略的《西游记》漏洞
其实,马思齐也算是2018年的一个小小网红。她在熟读《西游记》的过程中,发现了这本名著里的一个“漏洞”——吴承恩在写《西游记》中的菜名时,似乎从东土大唐到西域,写的都是江淮美食。所以,小姑娘写了一篇作文《西行路上的宴会菜》,列举了《西游记》中不同故事里宴会上的菜名。从这些菜单里看出,米饭、蘑菇、香蕈、木耳、豆腐、面筋、芋头、萝卜……几乎每顿饭都有。相同的食物穿越了十万八千里,遍布各个地域,仿佛比孙悟空的筋斗云还要快还要远。“大唐与西域小国饮食一般无二,妖精与国君喜好完全相同,不免令人生疑,这怎么可能?”
她的这篇作文还上了热搜。这就是马思齐的写作习惯,她总是带着问题阅读,在写作时写进自己的想法。
马思齐特别喜欢阅读,如果喜欢一本书,她会翻来覆去看好多遍。比如《西游记》,她就读了10多遍。到了五年级之后,她便把眼光投向了《平凡的世界》、《三体》、《追影子的人》等书籍,许多书都已经翻阅了两三遍。看到尽兴处,她经常会因为书中的情节而难以入眠,或是失神好一阵子,“看完《红楼梦》的那天,我整个人傻傻愣愣的,一个下午没缓过神来,一直纠结着晴雯为什么要死。”
对于书的喜爱,马思齐是痴狂的。“有一次一个朋友借走了《哈利波特》,当天晚上我想起了这本借出去的爱书,竟思念得睡不着。”那天晚上,她体会了一把度日如年的感觉,脑海里不断在想那本书被看到哪里了?会不会被弄丢?会不会被弄坏?要过多久才能回来?后来,她便坚定地给自己立下了一条规矩:“好书只进不出。”
为了让她爱上作文
妈妈和她一起写作文
马思齐这样喜爱阅读,离不开妈妈的影响。“从小我就注重她的阅读训练,在幼儿园时,我每天都会给她讲一个小时的绘本故事。”马思齐的妈妈说,现在母女两个经常会相伴着看书,一起谈论看过的书,或是谈谈自己对某一件事情的见解。“最近我在书柜上拿了《麦田的守望者》,妈妈觉得这本书文字有点野,等我看完后,她赶紧扔给我一本《蒋勋说宋词》,怕我变得太粗野。”
马思齐家里的书特别多,客厅里、房间的柜子上都是书,全是妈妈的。“她之前一直给我把关,选一些她觉得适合我的书给我看,但是现在我长大了,她就让我自己选书读。”马思齐说。
马思齐不仅仅写作很厉害,她的数学、科学、英语都很优秀,是学校上学期期末为数不多的四科免考生。
“她上课时发言不多,但每次发言都很精彩,有自己的独到之处。”马思齐的语文老师徐宏燕透露,小姑娘喜欢安静地坐在座位上,小脑袋一直在思考着。
徐老师说,马思齐刚上小学时有些胆小,“记得刚上一年级的头一个月,她特别害羞,到了校门口总是和妈妈难舍难分,有时还抱着妈妈的腿不肯进校门。”而现在,徐老师对马思齐的评价是,“酷爱读书,才思敏捷,最可贵的是长于观察和想象,善于体验与思考,身上有可贵的思辨精神。”
九莲小学的校长蒋晓曾教过马思齐一段时间,她对这个小姑娘印象深刻,“她很爱读书,也善于思考,知识面也很广。”蒋校长觉得,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家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,“她外婆是我们学校的退休老师,父母一直在陪伴孩子成长。为了让孩子爱上阅读,妈妈和她一起看书;为了让孩子爱上写作,妈妈和她一起写作文。”
小姑娘率真的话
让余华“临时加戏”
本届作文大赛从2018年10月12日启动,在3个月的海选过程中,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投稿上万篇,平台访问量超过1800万,共评选出了39个周冠军和9个月冠军。
483名选手通过层层选拔入围总决赛。其中包括入围新声代议论文大赛决赛的84名选手,以及入围新少年作文大赛决赛的399名选手。
上一届新少年作文大赛一等奖作文《小房子》和《孟婆汤》感动了很多人,使得今年孩子们的参赛热情特别高涨。
本届是新面孔和老朋友交融的比赛,许多选手已几次参加作文赛,此次期待在比赛里更上一层楼。比如去年获得余华点赞的《小房子》的作者蒋若妍,今年再度参赛,并且又一次拿下了小学组一等奖。在昨天的颁奖典礼上,这个来自杭州文一街小学的五年级学生分享了她的心得,“去年当我得知余华伯伯给我的作文打了满分的时候,我很开心,但也有一点不服气。为什么一样是满分,来自北京的杨云起哥哥就可以拿特等奖,而我只有一等奖呢?”听到台下的议论声,蒋若妍面不改色,“但是当我在颁奖典礼上看到杨云起哥哥,听到他的讲话,他读过那么多书,还长得那么帅,我顿时服气了。”
这下,全场六百多位评委、老师、家长、学生们再也忍不住了,大家哈哈大笑。这么率真的小孩,难怪能写出《小房子》这样的好作文。
本届大赛,蒋若妍早早地就投了稿,成功进入决赛,面对“体育课”这个题目,她写的是自己的体育老师,在一个下雨天怎么把体育课上成了数学课。余华评价说,这篇文章把过程写得很生动,这对写作者来说,是考验。
小姑娘这么可爱,坐在台下的余华笑得合不拢嘴,走上台对蒋若妍说:“今年我们又看到了一篇很有趣的作文,说体育老师会上数学课,写得很生动,大家都很喜欢。中午我才知道,原来就是去年《小房子》的作者写的。但是很对不起啊,蒋若妍,今年,你还是没有拿到特等奖。”
一群中小学生
颁奖现场忙着追星
《体育课》这个题目怎么写才算好?
“写得生动就行。”这是余华出题时的意图和对好作品的标准。
叶兆言代表评委会给特等奖作品的评语是:“《体育课——内脏故事》构思巧妙,是一篇充分展现童心的好作文,文字生动活泼,既能出其不意,又能不失分寸。”
余华对这篇作文的评价非常高:“她的文章中有‘发现’,她发现了我们感同身受却又没想到的感受,这种‘发现了什么’的本事,对写作者来说,非常了不起。虽然结尾有瑕疵,但评委会激烈讨论后还是一致同意给她特等奖。”
因为余华坐镇总评委,吸引到了大量“小迷妹”和“小迷弟”参加昨天的颁奖典礼。杭州育才中学的初一学生徐艺灵昨天早早来到颁奖现场,手里捧着一本《活着》。徐艺灵是余华的“小迷妹”:“暑假的时候读了《活着》和《许三观卖血记》,感觉很震撼,我就想要多了解余华。”
“我就是冲着余华老师来的,看到他真人,太兴奋了!”颁奖典礼结束后,一大群孩子围住了余华,问问题,求签名,求合影,一个成功和余华合影的孩子激动得都有些语无伦次了。
正像一位家长在互动群里的留言:感谢钱江晚报提供新少年作文大赛这个平台,让孩子们在最好的年纪,遇见更好的自己。
评委真诚期待
不要着急,学会表达
昨天,新声代全国中学生议论文大赛也同时进行了颁奖,60位选手获得一二三等奖。
在颁奖典礼现场,大赛评委、资深媒体人、冰川思想库创始人陈季冰寄语参赛中学生:“不要着急,学会表达,注重文字表达的基础,要有逻辑,条理,言简意赅地说出来。”
大赛评委、语文特级老师、杭二中语文教研组组长陈欢表示:“没有观察和思考,就没有自己的观点;没有逻辑就没有理性,而没有观点和理性,就没有议论文。”
大赛评委、中国青年报编委、首席评论员曹林看到孩子们的作文很开心:“惊讶于如今中学生视野之宽、阅读之广、知识之厚、认知之深。随堂闭卷所写的命题作文中,亚里士多德、鲍曼、刘慈欣、尼采信手拈来,且能超越浅表的名言堆砌,有不少思想火花和现实问题意识,不要因为应试环境而小看了这代中学生。”
新声代全国中学生议论文大赛从10月12日启动以来,收到全国各地中学生投稿300余篇,吸引了十万人次投票,访问量达到百万人次。在初赛海选阶段,我们邀请了专家评委走进校园,曹林、陈季冰等为中学生举办了名师议论文作文讲座。
获得二等奖的杭二中杨丹同学的初赛参赛作文《抖音,抖掉了什么》,被人民日报客户端转发。杨丹妈妈说:“有一次曹林老师去孩子学校讲座, 引发了孩子对议论文的兴趣,便投了那篇作文,最后参加决赛又获奖,孩子自己也很兴奋。我们未来还会继续支持孩子的想法和兴趣。”
同时获得作文大赛一等奖和议论文大赛一等奖的杭二中王都同学,堪称本次大赛的最大赢家。她告诉记者:“议论文现场决赛时,写作会有一种指点江山的感觉,很享受自己的表达欲,会珍惜这一点。”
余华现场回答网友提问
掏心掏肺说了不少
昨天,第六届新少年作文大赛颁奖典礼在“浙江24小时”APP上进行了同步直播。
在颁奖典礼前,很多孩子在我们的“浙江24小时”APP上留言——我们真的能见到余华本人吗?真的能在现场得到他亲自指导吗?我能不能和余华握个手?
于是在颁奖典礼现场,主持人和作家余华即兴地进行了一次对话,这场对话的话题全部来自“浙江24小时”APP上的直播留言和颁奖典礼现场提问。
余华老师最早是为何写作?是否有感到特别厌烦,或者灵感丧失,从而打算放弃的情况?遇到这样的情况您要怎么做呢?
——杭州锦城中学初二8班汪楠
余华:我先说一个故事吧。1998年1月,我、莫言、苏童、王朔四个作家一起去意大利都灵参加远东地区文学论坛。现场还有两位韩国作家、两位日本作家。演讲的题目叫“我为何写作”。
我是第一个演讲,我说我两次没有考上大学,觉得自己永远也考不上了,就去了海盐县武原镇卫生院当牙医。但是我不想在老去时回忆青春都是张开的嘴。
当时文化馆的工作人员经常在大街上逛。我问他们为什么不上班,他们说他们的工作就是在街上走来走去,观察社会和人。我想调到文化馆工作,怎么去文化馆工作呢?那就是写小说。
接下去发言的是莫言。
莫言有一个非常好的习惯,阅读时背挺得笔直。他很想买双皮鞋,没有钱,怎么办呢?写小说,稿费可以买一双皮鞋。
苏童是北师大毕业的,他是考上本科的,他本来打算讲自己在大学里如何阅读文学、热爱文学,走上文学道路。结果他听了我们的演讲后就说,没想到,走上文学道路的理由有这么多,方式各种各样。
其实刚刚开始写作时,经常会遇到很多状况。有时是身体状况,有时是情绪不对,有时是长时间写作让思维进入死胡同,会出现那种悲观绝望的时刻。
现在我已经有经验了,如果是遇到这种时刻,就离开它,过段时间回来后会发现,之前觉得写不下去的地方现在可以顺畅地写下来了。最好的办法就是离开,然后再回来,存在的问题就不存在了。写不下去不是你的才华问题,是当时各种状况耽误了你。
寒假我本来打算看大仲马的《三剑客》,但是老师布置了六本必读书目,诸如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、《名人传》。看完这些书,我已经没有时间看自己想看的书了。作为中学生,是否能够拥有自由选择阅读内容的权利呢?你会要求孩子一定要看某本书吗?
——杭州惠兴中学初二6班孙润
余华:不论是小学生、初中生还是高中生,都应该有自由阅读的权利。老师推荐的书,我觉得很不错,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是我们小时候想看却看不到的书。只是老师推荐的书是不是适合每一个学生,这是一个问题。学生与学生是不一样的,这六本书适合所有的学生看吗?我觉得老师可以推荐五十本,让同学们自己选取其中的六本。
学校的命题作文,凡是经过我的爸爸妈妈辅导的,老师总是给低分;课堂上我独立完成的,老师经常给高分。我身边的同学也有这样的情况。这是怎么回事啊?是不是爸爸妈妈的水平不好?
——杭州市天长小学五年级1班张旸
余华:我觉得是评选的标准不一样,而不是讨论谁是正确或者谁不正确。
我发现自己读四年级的孩子,很喜欢看那种在我看来非常没有文学美感的文字,而且看得津津有味。他跟我说,妈妈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品位,你的品位不代表就是正确的。我很纠结,面对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处理?
——语文老师王悦微
余华:我孩子小的时候,我和妻子带他去走亲访友,怕他无聊,就给他一个小游戏机玩。后来,他就一直玩游戏,躲在被窝里面也玩。
是什么把他从游戏里解放出来呢?他在北京读了一个很好的中学,他的同学给他推荐了一部电影。他跟我说,“我从同学那儿借了一部电影,非常好,我们晚上能不能一家人一起看?”我问什么电影,他说是伯格曼的《野草莓》。我说我们上世纪八十年代就看过了。我儿子居然很惊讶:“你们知道伯格曼?”他在学校交到了一堆好同学,互相之间有好的交流。所以他最后从游戏中解救出来了。